分享日记|成功……

我瑟缩着肩膀,初冬的风冷冷的打着后背。我不知怎么又游离出人群,不是刻意,的确是习惯冷眼旁观。我屡次的转过身去,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若干个影子的最外围晃动,身后的一场演讲如火如荼。

那是一场关于成功学的演讲,国际著名教育培训讲师正在台上和着音乐手舞足蹈,激情澎湃。原谅我用这样似乎有争议的词语,也许正因为我排斥这样极端的炒作方式,我才没有步入成功的行列。

可是,现在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好像不言而喻:money!你赚到了多少money,就拥有了多大的价值。

j,理工专业,毕业后在一个很专业的领域从事研发工作。由于诚信、善良,做到得心应手,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天南地北的交了很多朋友。他同时在网上开设免费技术咨询网站,为业内人士解难答疑,一些收到成效的老板凭着职业习惯,总是会问收多少费用之类的问题,j总是大度的说:随便吧,我是免费的。颇有金钱乃身外之物的超然与大度,老板们也颇意外,但大多也都捐点香火钱求个心理平衡。可这点钱对于打工者​……来说,也数目不菲,j一边赚着money,一边天南地北的漂荡,有时做技术的,同搞艺术的似乎同出一源,他们自由、自我、执着,不受人际关系的困挠,大都养成了落拓不羁的个性。j不喜欢做老板,j只想凭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然后还能以“微尘”的名义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j目标明确,j也正在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可是,他到底怎样判定自己是否成功了呢?社会到底怎样判定他是否成功了呢?

也许我不该怀疑money的地位,当它已经成为公认的成功的判断标准。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处在这个标准之上,对于贫穷的恐惧胜过贫穷本身,人的最低生存很简单,可即便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仍然会觉得自己贫穷,因为我们总是善于发现比我们更富有的人,我们善于制造不平衡于本质生活之外。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有了欲念就要努力,不成功就要痛苦,成功了,伴随着短暂的喜悦而来的就是厌倦,然后又开始设定新的目标,重新下一轮的循环:欲念—-痛苦—-喜悦—-倦怠。我们仿佛被一种盲目的力量驱使着,我们观察着左右,随着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调整自己,我们不能落伍,我们要做最好的,也许这样不断的激发潜能,的确能促进人类的进化,对于群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现场的音乐似乎更为劲爆了,静默的冬夜里这一处小小的沸腾,让我产生了错觉:这是演讲会吗?主持人似dj一般在台上领舞,打着口哨,大声问好,问。。。再问。。。直到台下众口一词,如雷贯耳,然后在主持人神秘的语词中开始群舞,让不熟悉的人熟烙起来,让血液都沸腾起来。现今诸多培训课前流行的热身操,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那似乎是在消解,消解每个个体的意识,然后换装成主持人的意识。

人群似乎快乐起来。是啊,快乐,难道我们个体追求的不是快乐吗?可是,快乐在前面那个“钟摆理论“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难道就是这样无休止无意义的摆动下去吗?

敢向“钟摆“挑战的,就是宗教,宗教在很多人看来是消极避世的,其实不过是止欲于最低需求,不再让“钟摆”循环摆动下去。从个人角度讲,更注重修身养性。当然我不宣扬任何宗教,相对于欲念的大爆发和无止境,传统的信教是一个相反的极端。虽然宗教的至高境界可以让人心如止水,却也剥夺了诸多做人的乐趣。以中庸之道化解,还要采取中间路线。人各有异,“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是两可的状态。只要我们善于通过宗教的引渡,建立起自己的信仰,给自己一个平衡的人生,也就足够了,我认为也算成功了。其实,宗教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让我们简单的皈依,而是要在宗教的境界之上引渡到内心,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信仰。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探讨了千百年的哲学问题。余华在《活着》的序中说:人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的意义可能于每个人都不同,但也大概可以总结吧,我以切身感受认为:活着首先是责任,然后是体验和创造。我们为自己活着找到了理由,我们的每一天就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给爱的人以保护;我们为自己设计精彩的人生。不彷徨于选择,不后悔于选择,人生是单行线,既然无法回程,何不坦然接纳呢?选择这条路,有这条路的乐趣和痛苦,选择另一条路,有另一条路的乐趣和痛苦。体验因缘际遇,创造美好的事物于人,体现自身的价值于世。这样不是完整的人生吗?money在一定程度上是价值的体现,但绝对不是完全的体现,只有丰富的人生,才配得上成功的字眼。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没有星星,似乎也看不到云,也许这就是城市的天空吧,被灯光和尘埃交织的网覆盖。我忽然想起m,他可能差不多成功了吧,以他不合时宜的性格何以向自己向社会挑战的呢?但我确定:他一定不会采用演讲现场这样极端的方式!被讲师叫到台上的一排人正在紧握拳头,怒发冲冠,面对虚无,大声呐喊: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成功!。。。。。。声嘶力竭,血脉喷张。讲师适时在台上引导,鼓励。这种用于增强自信的魔鬼训练,简直就象文化大***的强化愚民。

弗洛依德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智力最为低下。只是这些所谓成功学的培训,何以要让人失去判断能力呢?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调动人们到亢奋状态,变得不可理喻的自我与狂热,究竟是想让人理性的接受知识呢?还是在非理性的催眠状态下让人购买?

别忘了台下陈列的价格不菲的励志图书,那是这场演讲的核心所在。

成功是一个向上的概念,在到处都在渴求成功的年代,让我看到了生存的残酷。商业运作渗透到各个领域,稍不小心就坠入商业圈套,更残忍的是“成功”本身也成了摇钱树。那些不成功的人要找秘诀啊,这秘诀真的藏在各种畅销的励志图书中吗?我不绝对否定励志图书,它对于有毅力的人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但也仅限于此。人性是难以改变的,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自己要的是什么?做到多少?采取怎样的行动?回答好这三个问题,依靠行动力去执行,可能就是成功的秘诀吧,有必要声嘶力竭的喝口号来欺骗自己吗?

一场好的演讲,真正的培训,应该是在疏缓的氛围中,认人平静下来,讲师心平气和,有条不紊的讲解,可以举例子,可以生动,但绝对不是愚化,应该是让人在理性的状态下心悦诚服的接受。

大批的人已经买了书,排队等候某国际著名教育培训家签名。这也是最具讽刺意味的画面:推销成功的人又一次成功了,接纳推销的人可能又一次失败了。如果有人认为我的判断不全面,且看有没有双赢的局面。讲师又以高技巧的话术加上颇具渲染力的口气隆重推出了他们第二天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培训课,当然最初的价格是10万元,现在已经优惠到880(吉祥数字,大多数都这样收费)元了,而且还要预订从速,改变一生啊!台下的打工仔可能一个月的工资也就880元啊,改变一生是谁的承诺呢?

且看一个人的改变吧,某某某长期在一种制度下生活,养成了严谨规范的习惯,时间久了,他的笑和哭都有了制度的模式,仿佛他的身体匡在一个玻璃罩里,举手投足都有一个尺度,甚到语言也规范如同样版。但他内心是丰富的,甚至多愁善感,尽管他一个人去看海,去爬山,黄昏独自一个人散步。。。但他绝对不会将双脚放在沙子里,绝对不在草地上打一个滚。。。始终以军人步伐,戴着玻璃罩子前进。这算是习惯改变人性的例子吗?一个灵魂被自己的双手用绳子捆绑起来。

演讲接近尾声了,音箱里放出陈慧琳的《不如跳舞》,我和着节奏跳动起来,我只是太冷了,期待中的温暖总不能如期而至。不如期待一间温暖的浴室,冷的时候,思绪混乱的时候,醍醐灌顶,如同一场洗礼,混淆眼泪与热水的界限。于是转身,穿过人群,穿过灯火辉煌的超市,告别一场轰轰烈烈的成功学演讲。

简依11/20-05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