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日记|《荷塘月色》行文线索……

《荷塘月色》行文线索

关于本文的线索:

(一)

《荷塘月色》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为抒情散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行踪的线索为其副。从“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到“背着手踱着”,再从“背着手踱着”到作者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文章结尾两条线索合一:感情线索到“猛一抬头”戛然而止;作者的行踪线索到“轻轻地敲门进去”归宿。

(二)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

浅谈《荷塘月色》的两条线索及其他

彭信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以写景取胜的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所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心雕龙·辨骚》)。

作为抒情散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象“笼着轻纱的梦”。

作者行踪的线索为其副。从“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到“背着手踱着”,再从“背着手踱着”到作者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

文章结尾两条线索合一:感情线索到“猛一抬头”戛然而止;作者的行踪线索到“轻轻地敲门进去”归宿。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里,作者就设下了两条线索,为文章发展的基础。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感情线索开展的开端和基础,同时也说明了“我”所以月下去荷塘的一个基本原因。

1927年,是***处于低潮,反动势力最猖獗的时期。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黑暗的社会现实,可都纷扰着作者的心境。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总是忧心如焚的。一个“颇”字道出了积于作者心中的无法排解的苦恼和烦躁。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暗淡的、希望是渺茫的。他还不可能看到中国的真正前途,也找不出各种疑虑的正确答案。于是他便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这一句交待了作者行踪线索的起点。由于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在这一自然段里,我们可以看出,感情线索,作为文章的主线,它制约着作者行踪线索的发展。而在后文,我们还将看到,作者的行踪线索又反过来积极影响感情线索的延伸。

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的行踪线索向前发展。这是一条明线。虽然它是副线。而感情线索,这条主线,却隐伏在作者行踪线索的后面,若隐若现地随之发展。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告诉我们,作者已由屋子里走向荷塘。这固然是作者行踪线索的进展,但是,从作者介绍路旁的景物看,作者的心绪是好于往天的。这表明感情线索也多少受制于行踪线索。“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固然是没有月光的夜晚的实景,然而,也应该是作者已往心境的反映。而后一句,则应是他心绪好转的表现。

第三段是含蓄的议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自己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搅肆硪桓鍪澜缋铩!闭飧鍪澜纾亲髡咚锏降脑荼芊缋说摹笆劳馓以础薄k皇窍胗涝兜乇芟氯サ模绻堑幕埃簿筒换嵊蟹衬樟恕!拔野饶,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爱热闹”、“爱群居”,说明作者不是想永远地摆脱现实,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斗争,就有现实社会的纷扰。这告诉我们,作者月下游荷塘,并非想偏安一隅,长此以往,而是企图排遣不良心境。在此,他解脱了世事的纷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于是“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了。“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可以平心静气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刻意描绘的月色和荷塘,文笔清新、细致,真是“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这一部分的两条线索,还是互相影响着向前发展,但并不是并行的发展着。作者的行踪线索,在这一部分里已进展到月下荷塘,并开始回转;而感情线索,则继续向纵深发展。

文章的四五自然段,是月下荷塘最美妙的景色的描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那美妙的比喻,细腻的描写,除了体现作者的心境之外,还可以看出作者已往思想的影子。“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有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意味,不也体现着作者既不满于现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又对国家的前途茫然不知所向的焦躁的心情吗?

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里,作者的行踪线索已由月下荷塘的迷濛美妙中走出。“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里,作者已暗示我们,他将向回踱了。行踪线索已到了尾声。

这时,作者的感情线索,继续向纵深发展。作者已排遣了内心的郁闷,烦躁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内在的静,与外在的环境的静达到了统一。“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恰恰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声和蛙声反衬了夜晚荷塘的一片寂静。这是外在的“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恰恰是内在“静”的自我表白。只有内在“静”与外在“静”的高度统一,才能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为下文的联想奠定基础。

七、八自然段,作者由月夜赏莲,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这虽似飞来之笔,但却是情理之自然。“神思之谓也”。

在这里,作者的行踪线索已由荷塘转向回路,而作者的感情线索,由如一潭澄碧的秋水的平静,已到泛起思乡的涟漪,“这令我到惦着江南了”。这是感情线索发展的高潮。作者是江南人,所以想到江南采莲。“我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是感情线索的结局。感情线索由思乡的高潮,急剧下降,而为结局。而作者的行踪线索,则承第六自然段的由荷塘回转,到“轻轻推门进去……”为归宿。“……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两条线索合一,全文结束。

纵观全文,两条线索,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结尾如川流归海,合而为一,真所谓巧夺天工。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4.3.84-85g31中学语文教学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