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日记|更多的时侯,绘画是为了“渡过”——— 陈映欣印象……

陈映欣象一名游侠,冷不防睡眼忪惺出现在你面前,一呆就是半天。他倒不是找你聊画事,瞧那模样就象一名异乡人寻找个熟人获点慰藉。这常常使我心中一乐:与我同龄的陈映欣还是一名孩子。
陈映欣本质上属于“退一步”的人,但你看到的却是他的另一面,他有许许多多未了的世俗要求,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实际上却不具备明星式训练有素的临场竞技状态。这一点关系到他的绘画,他不能象文人画家那样心驱笔墨,一挥而就。一幅好的作品必得多次渲染,用笔使墨也如他的口头表达,重复,重复,重复。擦、染是他惯用的旧技,无数次擦染好象是在逼使他那急于表达而又表达不清的话语一步步退回,退回到原来的心情或心境。不说多好,剩下一脸表情,达到画面的平整。这样,我们习惯上的所谓美感就产生了: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映欣的山水画有一种理性美,一种符合传统中国的伦理道德的中和之美。他的这种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班出身,山水画创作沿用当今学院派风行的构成法;二是参禅礼佛,凡事必得有个法度。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映欣来说是个关键问题。理性太过,常常使得画面呆板,缺乏生气。他需要保有一种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以使平稳的构图透露出一股鲜活气。幸好,映欣礼佛,未必就是皈依。若问“不淫欲,尔今能持否?”必答:“不能持。”既不戒烟茶酒色,陈映欣至多就只能依附于生活禅。果然如此,倒也不错,艺术家总不能入佛门修持,每天念经打坐,虽不杀生,那些个规戒律条,先已将你自己那畜牲给杀了,有多少未得正果的寺僧,眼睛变成两口空洞的眼穴,灵性何在?情趣焉留?生活禅者,能于现有的道德伦理,法律规定的界域内,任性使情,无为而为,而纵行于市井之中又能有放虎归山的懊意。就是说,礼佛参禅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护法,一为护性。映欣之礼佛,为护性无疑。留得住这个性,为他过于理性的画面凿通了一口气眼。

映欣山水画作到理性与灵性相得,应该说是最近的事。去年的某个时侯,到深圳淘金的映欣,黄粱梦断,归去又来,打理床铺包褒掷回汕头。对数年的漂泊生活深有感触,故而重操旧业,急匆匆作了一批画,召些熟人前去奉场,不料想被我们几个批得一无是处,这个早年毕业于广州美院,一出道就入选第七届美展、又获中国首届山水画展铜奖,被画界誉为“有希望”的青年画家,一脸茫然。后而有了决计调整心态,重新杀入美术界的决心。
一年后,映欣果然不负众望,我们从他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那幅《归去来兮》看到这个事实:六尺整纸,驾驭从容,画面擦染浑厚而层色清晰,纯净剔透。做到这一点实已不易,而又能将纷乱无序的惠村山溪土屋,瓜棚草木,以及人声物语进行概括整合,在一个平面下展现了个人的主观印象及其欣欣跃跃的愿望。《归去来兮》除供给观赏者阅读的愉悦外,还流露作者终于“找到”的喜悦。
在这座城市,每日涌动的人声市声如潮,映欣如一名泳者,有时露出头角,顺水漂流,有时隐潜无声。我写成这篇文字的时侯,已有好几天不见他的踪影,但我知道,他一定在期待什么或寻找什么,call机响时必令他有些慌张。

99年8月10日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You may also like...